新余市职业教育中心
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实施方案
为贯彻落实《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》(教职成厅〔2015〕2号)《关于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通知》(教职成司函〔2016〕37号),进一步深化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,完善学校管理体系,建立常态化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运行机制,以教育部、省教育厅两级教学工作诊改方案为指导,结合本校实际,制定本方案。
一、指导思想
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、四中、五中、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,以《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》为指南,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,以促进学校自主发展、内涵发展为宗旨,按照“需求导向、自我保证,多元诊断、重在改进”的工作方针,构建网络化、全覆盖、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质量保证制度体系,建立自我诊断与改进的螺旋循环提升的运行机制。通过诊改体系建设,形成任务、职责、权限明晰,相互协调、相互促进,持续、有效、稳定的办学质量保证系统,不断提升管理水平、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发展能力,圆满完成江西省试点校各项工作任务,为中职学校开展诊改工作提供成功经验,做出应有贡献。
二、目的意义
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制度,是引导学校改善办学条件、规范学校管理、深化教学改革、提高教育质量、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举措,也是中等职业学校落实办学主体责任,教育行政部门履行管理职责,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制度安排,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。
三、目标任务
我校作为江西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试点学校,应在省、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部署、指导下,在省诊改专委会工作指导下,建立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,学校主动自主诊改,按期申请并接收上级抽样复核,积极履行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诊改主体责任,实现学校自我规划、自我约束、自我评价、自我改进、自我发展,持续提升办学活力和人才培养质量。
(一)建立学校教学诊改制度
以省级统筹、地市实施诊断为前提,结合学校自身实际,通过教学诊改工作,构建覆盖全员、贯穿全程、纵横衔接、网络互动的常态化教学诊改制度,在学校、专业、课程、教师、学生五个层面(首次选择学校、专业、学生三个层面)建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诊改运行机制,并以此为依据开展自主诊改。
(二)建立校本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
充分利用信息技术,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的常态化建设与应用,提升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在诊改工作中的基础作用,建立数据真实、采集适时、反映及时的校本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,及时掌握和分析人才培养工作状况。
(三)建立具有中等职业教育特色的现代质量文化
通过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诊改工作,促进学校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求,将质量内化为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,形成“人人重视质量、人人创造质量、人人享受质量”的氛围,建立持续、全面渗透的学校教育质量文化。
四、基本原则
1.“三全”原则。全员参与、全面覆盖、全程诊改,让诊改工作成为一种常态,常做常新。全校师生人人参与诊改工作,诊改点覆盖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,从调研、制定方案、实施诊改、总结规律、建章立制,全程不间断,在首轮三年循环之后,按照年度为单位循环,持续进行,有效改进,逐步改进,逐步完善常态化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体系,最终达成目标更新。
2.问题导向原则。学校、教职工、学生是学校发展的主体,是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保证主体,也是教学工作诊改的主体。在实际工作中要唤醒主体意识,明确教学工作诊改是学校发展的需要、教职工工作的重要内容、学生成长的基础。在教学工作诊改行动中,要以问题为导向,自主查找补齐短板。同时,也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,促进产教深度融合。
3.质量至上原则。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改的核心是质量,对象是“三个基本”。“基本办学方向”是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质量的根本,“基本办学条件”是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质量的基础,“基本管理规范”是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质量的保障,体现办学质量的主要指标是人才培养的质量。因此,增强质量意识,加强质量提升,培育现代质量文化,是教学工作诊改的最终落脚点。
四、诊断项目
依据省厅《方案》,学校的自主诊改包含7个诊断项目,22个诊断要素,105个诊断点。学校将根据“坚守底线”原则,随着诊改工作的逐步推进,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,逐步调整和完善“诊断点提示”内容,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自主诊改。
五、工作任务
(一)完善规划,构建目标体系
1.科学制定规划,明确发展目标
制定学校“十三五”发展战略规划及专项规划,在学校规划和专项规划的基础上,编制部门规划 (专项子规划),形成学校“十三五”战略规划体系,明确学校各项工作发展目标。
根据规划目标,确定年度建设计划,形成上下贯通、左右呼应的目标链。依据学校发展规划,制定了学校专业建设、信息化建设、师资队伍建设、课程建设、学生全面发展、校企合作等六个专项规划。
依托学校专业建设专项规划,各专业编制专业建设子规划、专业建设方案、课程建设规划,明确年度建设目标,形成学校专项规划与每一个专业及课程的目标执行链。基于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专项规划,教师编制个人成长发展规划。基于学校学生素质培养专项规划,学生编制个人成长发展规划。
表2 学校发展规划及目标体系建设一览表
|
层 面 |
规 划 |
目 标 |
建设主体 |
|
学 校 |
学校“十三五” 发展规划 |
年度计划(工作要点) |
党政办 |
专项规划:
①专业建设规划
②课程建设规划
③教师建设规划
④学生全面发展规划
⑤信息化建设规划
⑥校企合作规划 |
专业规划年度计划 |
各相关职能部门 |
|
教研室子规划 |
子规划年度计划 |
教研室 |
|
专 业 |
专业建设规划 |
专业建设年度计划 |
教务处、教研室、专业团队 |
|
课 程 |
课程建设规划 |
课程建设年度计划 |
教务处、教研室、专业团队 |
|
教 师 |
教师建设规划
教师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|
教师建设年度计划
教师个人发展计划 |
教务处、教师 |
|
学 生 |
学生全面发展规划
学生个人学习生涯规划 |
学生全面发展年度计划、学生个人发展计划 |
学生处、团委、学生 |
2.合理分解任务,落实建设目标。
根据年度建设目标,编制年度工作计划,在此基础之上,编制年度任务书及任务分解表,同时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,将任务完成与绩效考核相结合,确保各项建设任务的完成与规划目标的达成。
3.建立反馈机制,实现规划目标。
将建设任务的落实完成情况与信息平台相结合,实现数据过程性、实时性采集。基于数据进行分析,每项建设任务进行自主诊断,形成任务执行报告。自下而上,完成部门规划、专项规划、学校总规划的年度诊改报告。依据报告结论,不断修正目标链,逐渐逼近学校规划目标,实现规划目标。
(二)完善标准,构建标准体系
1.完善学校各类标准
梳理学校各项工作,制定工作流程及标准;在工作程序及标准的基础上,配套制定该项工作的建设标准;为激发教职工的内生动力,保证各项工作按照建设标准保质保量完成,完善考核标准及绩效标准。
2.完善专业和课程标准
依据专业建设规划,分专业编制人才培养方案。完善课程建设标准,制定课程开发标准、课程实施标准、课程评价标准,形成专业教学标准体系。
3.制定教师发展标准
以提升教师的专业化能力为目标,规划教师入职后成长路径,建立学校教师准入标准、岗前培训标准,制定“双师型”教师、骨干教师、专业带头人、教学名师资格认定标准,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保障。
4.制定学生发展标准
以提高学生生涯发展能力为目标,规划学生到校后提升成长途径,建立学生品德行为标准、身心健康标准、专业技能标准、社会实践标准,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。
(四)诊治结合,构建内控体系
1.梳理重点工作风险点,加强过程性监控
根据纵向五系统的职责,厘清各部门的管控事项,梳理、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及管控事项工作流程,形成学校内部制度体系。根据学校重点工作标准,确定其风险点、监控点,修改制度及流程,完善预警,并对其实施监督控制。
学校层面,由党政办、总务处实施,对财务预算、财务收支、基础建设、招标采购、资产管理、人事任免等重大事项进行监督控制。
专业层面,由教学处实施,对专业调整、建设、运行及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监督控制。
课程层面,由教学处实施,对课程开发、实施、评价进行监督控制。
教师层面,由党政办和教务处实施,对教师考核聘任及专业带头人、骨干教师、“双师型”教师、兼职教师、青年教师各类型师资队伍建设进行监督控制。
学生层面,由学生处实施,对学生资助、学籍管理、学生流失率等进行监督控制。
2.建立质量监控制度,加强诊改工作监控
在自我诊断的基础上,依据数据信息平台,诊改办、信息处组织相关人员对其进行自诊报告评价。按照评价结果,出具质量报告,各部门依据质量报告,制定整改方案。
为确保各项工作质量,在学校诊改工作中,相应制定数据采集制度及标准、自诊报告评价标准、质量年度报告制度、整改工作反馈制度等,形成考核性诊断制度体系。
(五)搭建平台,提供技术支撑
在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的基础上,搭建学校教学诊改工作信息化管理平台。完善现有业务应用系统功能,建设智能校园网络。在现有网络基础环境条件下,依据质量监控、大数据分析及数据挖掘理论,建立三层体系结构的信息化网络系统,即基础网络层、业务应用层、质量监控层,实现学校各项工作的智能化、透明化。
1.完善基础网络设施,满足运行需求
依据诊改工作需要,在现有网络基础之上,完善学校基础网络设施和环境,实现无线网络全域覆盖;建立学校数据中心,满足各项业务应用系统运行和质量监控工作的数值运算、数据存储需求。
2.规划业务应用系统,搭建智能网络
按照学校部门职能和专业教学工作需要重新规划业务应用系统。建立集成各业务系统的集成,同时建立移动业务应用平台,实现学校各项工作的状态查询、流程跟踪、数据统计的信息可视化、应用智能化和办公高效化。
围绕课堂教学改革,在信息化数据管理平台中增加课程评价、教师、学生成长轨迹档案等功能,完善教学资源库建设,建立移动学习平台,优化教学服务功能,使之更好满足专业教学需要。
3.建立质监预警平台,实现融合对接
建立基于各项业务系统的质量监测预警平台,主要功能包括:业务状态数据采集、业务状态数据统计分析、业务发展趋势预测及预警、业务状态评价反馈。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对学校业务工作实现及时、持续、有效的监控、诊断和改进,同时实现与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、学校信息化平台的融合对接。
六、组织实施
(一)构建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
1.建立8字螺旋机制
根据建设→诊断→自评→改进的工作思路,确定各项工作的诊断与改进流程,构建自主诊改运行机制,即:规划目标→制定标准→年度实施→执行报告→部门自我诊断→提交诊改报告→学校抽样复核→学校反馈复核结论和改进建议→复核结论应用(绩效考核、校内通报)。
2.建立质量报告反馈机制
建立学校、专业、课程、教师、学生5个层面,学校→部门二层级的质量分析、报告、信息发布机制,及时反馈实施、运行中出现的问题,反馈诊断结果与改进建议。制定学校质量分析与报告制度,明确报告发布的频次、内容、要求。编制学校教育质量年度报告,向社会、家长及全校师生开放,接受大家的监督。
3.建立质量预警机制
依据《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项目参考表》,对学校重点项目及重要诊断点进行预警。根据预警反馈数据,指挥决策系统及时做出工作任务和实施进度调整,确保工作质量。
(二)诊断与改进的运行实施
根据“五纵五横”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要求,立足横向定标准,纵向抓落实的原则,对决策指挥、质量生成、资源建设、支持服务、监督控制五个纵向系统在学校、专业、课程、教师、学生五个层面所做的工作进行了梳理,使每一个横向层面的诊改工作均能按照8字螺旋模式实施运行,不断提升,逼近目标。
(三)诊断与改进的工作进程
1.制定诊改实施方案。2017年6月底,制定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实施方案,并研讨论证,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工作实施方案。
2.编制与完善规划。2017年,学校修改完善校级“十三五”规划,明确规划目标标准,各处室制定部门工作规划,教师、学生制定个人发展规划。
3.搭建体系,梳理制度。2018年,搭建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,梳理学校管理制度,建立诊断性考核制度。
4建设实施与自诊。2018年底处室及各专业进行自我诊断,并完成部门《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自我诊改报告》,每个质量保证主体形成一个质量改进螺旋。
5.学校内诊。2019年学校进行内部自我诊断,完成学校2019年度《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自我诊改报告》。
6.迎接复核。2021年12月份完成抽样复核的准备工作,迎接省诊改委的抽样复核。
七、保障措施
(一)组织保障
教学诊改工作作为学校的“一把手”工程,具有顶层设计的特点,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谋划。为保障诊改工作的顺利开展,学校完善了诊断组织机构,成立了教学诊改工作领导小组。
组 长:胡浩然(校长)
常组长:邹建峰 李峰
成 员:刘海林 胡朝明 黎宇 宋兵及教务处、党政办、学生处、信息处、招就办、总务处等相关部门负责人。
领导组下设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办公室(诊改办)。
办公室主任:喻青勇
干 事:康乐
诊改办负责日常工作,信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,其他部门全程参与配合。诊改办按照方案要求,将任务指标分解到相关分管领导和责任部门,围绕主要目标,提出切实可行、操作性强的具体实施方案和配套政策,各有关部门明确任务目标,密切协作,抓好贯彻落实,根据实施方案制定学期工作计划,分阶段、分步骤实施。
(二)经费保障
学校高度重视教学工作诊改制度建设,安排专项经费,用于研制、修改和完善《方案》,开展针对各类人员的诊改培训,组织复核,以确保《方案》的顺利实施。